置身其中,你會發現TVB里那些身體年邁、走路都搖搖晃晃的撿垃圾的阿公阿婆,不是屏幕中的影像,而是現實中的日常。
年初的某一天,深水埗的一家食堂中,一群頭發花白的長者正要開飯,一位帶著黑框眼鏡、身形矍鑠的90歲老人現身,引來一片騷動。
只見他很自然地坐到老人們的中間,一邊接過工作人員遞過來的午餐,一邊和坐在一旁的老人們談笑風生。
李嘉誠在接受《亞洲周刊》采訪時談及關于長壽和快樂的話題時,說過這樣一段話:
“在一個人的生命中,最要緊的是內心的快樂。一個人有了衣食住行這個條件之后,應該對社會多一點關懷,或者說義務,或者說責任。”
這位一向溫和的老人卻一再強調:“不是慈善,是公益事業。說是慈善事業對那個接受捐贈的人不太好。”
他說:“拿錢出來可以說簡單,但付出時間去做了,這個不簡單。幾十年來,我都是夜以繼日地做,一天工作十六、七個小時。不停地,馬不停蹄地在做,晚上到凌晨兩三點都是在做。”
但是,李嘉誠的身體不僅沒有因此而累倒,反而從中獲得了內心的快樂,充滿了活力。
醫學家指出,樂觀的精神狀態,能極大地活躍人體內的免疫系統,使身體抗病能力大大增強,有利于防病治病。
所以,擁有一顆慈悲的心,能夠使人感到快樂。而快樂能使人遠離疾病,使人長壽,是健康的源泉。
一個人如果活得很好,不一定是擁有多少物質財富,而是因為內心的慈悲和富足。
因為邵山客在新加坡對員工吝嗇,很少參加公益慈善,在當地口碑很不好,所以身患重病也很少有旁人關心。
邵逸夫睹物關情,感嘆人生匆匆,縱然有萬千財富,卻難換回一個人的健康和幸福。
1985年1月,也就是邵山客去世前兩個月,邵逸夫以邵氏基金會的名義宣布捐出1.06億港元,作慈善用途。其中730萬港元用來資助香港的大學和醫院。
邵逸夫連續19年為大陸大、中、小學教育項目做大筆捐款,累計捐贈33億港元,受惠學校遍及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。
“夫養性者,性自為善……性既自善,內外百病皆悉不生,禍亂災害亦無由作,此養性之大徑也。”
一個心懷慈悲之人,他們以愛待人,寬容仁厚,不役于物,也不傷于物,不憂不懼,所以能夠長壽。
邵逸夫在鼎盛時期個人家產超過200億港元,但是臨終前他卻將百億家產全部貢獻給了公益事業。
人一旦擁有了慈悲心,就懂得感恩,他們謙卑地面對整個世界,內心沒有貪婪郁結,自然活得通透自在。
晚年的楊絳先生曾說:“當今之世,人性中的靈性良心,迷蒙在煙雨云霧間。頭腦的智力愈強,愈會自欺欺人。”
她的家從沒裝修過,布置極其簡單。每次去拜年,總能看見她穿著幾年前已故親家母送給她的毛衣,袖子補了很多補丁,儉樸卻也整潔。
當年錢鍾書去世后,楊絳以全家三人的名義,將高達800多萬元的稿費和版稅全部捐給母校清華大學,設立了“好讀書”獎學金,幫助貧困的學子,自己什么都不要。
后來,他更是將自己翻譯書籍、出版圖書所獲的絕大多數收入全部捐獻給了貧困學生。
付研說:“當時楊絳不僅要承受親人離世的痛苦,還要抗衡市儈們對錢鍾書名氣的利用。一般人身體恐怕早就被拖垮。”
在這浮華的世界,這種純樸,這種奉獻和真摯的愛,讓她從楊絳身上看到了一種生命的活力。
走過萬水千山,走過荊棘沼澤,走過無盡的哀慟與苦悶,她回身再看,滿面慈悲。”
表面上看楊絳先生遠離繁華,失去了太多物質生活的享受,但是正因為如此她才能夠安然自若地度過自己的晚年歲月。
打開微信,點擊底部的“發現”,
使用“掃一掃”即可將網頁分享至朋友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