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今夏漫長難熬的高溫中,高溫濕熱的環境和空調的高頻使用,很多人會覺得自己身體的濕氣和寒氣都比較重。
中醫上說,寒濕患者易疲倦、易感冒,還容易出現畏寒、肢冷、腹脹、大便清稀、身體酸重、困乏、頭暈等癥狀。
下周就白露了,秋意漸濃,夏秋之際要特別注意去暑濕、治秋燥、防秋涼,遠離身體亞健康。那么怎樣調理身體呢?小布邀請了龍華醫院中醫預防保健科主任方泓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!轉給你關心的人噢~
方泓,醫學博士,主任醫師,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中醫預防保健科主任,擅長中醫防治呼吸系統疾病以及亞健康的中醫調理。
今年的9月7日(下周四)為白露,從這一天起,天氣轉涼,秋意漸濃,露水一天比一天凝重,陰氣漸重,凝而為露,故名之。秋主收,天氣漸冷,人體的五臟也進入收養狀態,逐漸進入內收、平靜的狀態。
中醫治療辨病位,上中下三焦。從上焦治療多采用芳香化濕、開竅醒神的中藥,如中藥藿香、佩蘭、厚樸花這樣的一些花草,這些都可以合并在一塊做香包,可提神,解困。
燥濕從中焦治療采用健脾胃、燥濕邪的方法,選用一些苦溫的藥物,如白術、蒼術、厚樸、陳皮、半夏這些都是燥濕的。
利濕從下焦就是采用利尿的方法,從小便把濕排出體外,如茯苓、澤瀉、車前子等。
食療以健脾利濕為原則。注意低脂低糖、清淡少鹽,即性質平和、熱量低、營養豐富、容易消化的平和膳食。忌各種易于留濕的食物,如面食、甜點、酒、冷飲、竹筍、蠶豆等。
推薦食材:薏苡仁、茭白、黃瓜、葫蘆、佛手、海帶、海藻、玉米、赤小豆、綠豆、豇豆、豌豆、蠶豆、扁豆、地瓜、茯苓、冬瓜、荷葉、豆蔻、草果等。
【做法】先把紅豆及陳皮浸泡半小時,然后把紅豆放入沸水中煮30分鐘,加入陳皮焗10分鐘後,再加少許幼鹽便可。
秋季燥氣尤盛,耗津傷液,容易出現口干、鼻干、痰黏、大便干結、皮膚干裂等癥狀,防秋燥是秋季飲食養生的一大要事。甘味入脾,五行中,脾胃屬土,土可生金,肺屬金,故甘味益脾利肺,且有生津之效。
《遵生八箋》中說到:“秋氣燥,宜食麻以潤其燥”,即可適當多食蜂蜜芝麻和杏仁等性潤味甘淡食物。
平時生活中可以多吃銀耳、蜂蜜、乳品等具有滋潤作用的食物,同時還可以多喝開水、豆漿、乳制品等,有助益胃生津;秋主收藏,辛可發散,應少吃辛辣的食物。
【做法】將松子仁、胡桃仁去皮殼,研碎末待用;蜂蜜倒入鍋中熬熟,加入松子仁末、胡桃仁末,邊熬邊攪拌,至濃稠起鍋。每次飯后用溫開水送服本湯10克。
【做法】白扁豆曬干或烘干,碾末備用,銀耳溫水泡發后切絲,山藥洗凈切片,將山藥、銀耳放入砂鍋加適量清水,大火煮沸,改用小火煨煮20分鐘,加入白扁豆末,繼續煨煮30分鐘,煮成羹狀即可。
“白露秋分夜,一夜冷一夜”,白露之后,日夜溫差漸大,早晚不注意保暖或飲食不當則容易受風寒濕邪所累,引發感冒、腹痛、腹瀉等病癥。
飲食當注意不要貪食生冷瓜果,早餐宜喝粥,既能治秋涼,又可防秋燥,例如銀耳粥、蓮子粳米粥、蓮子百合粥、芝麻紅棗花生粥等。
不慎受寒,肺臟嬌嫩,易出現上呼吸道感染的癥狀,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患者例如老慢支、支氣管哮喘等容易急性發作,所以秋季適當的耐寒鍛煉可提高機體適應能力,同時也可提高免疫能力。
打開微信,點擊底部的“發現”,
使用“掃一掃”即可將網頁分享至朋友圈。